作者:黄奇帆,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
日前,在两会期间发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4年工作进行了重点回顾,并提出了2025年政府工作的十大任务。
十大任务中重点谈到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内容,应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激发数字化的经济创新活力。
这篇文章中,黄奇帆老师谈到了新质生产力为什么是当下中国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围绕的关键内容,探讨新质生产力与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等。
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般的经济稳步的增长,而是摆脱了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增长跃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传统生产力是通过持续的要素投入,如通过资本投入、劳动力增加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生产超过消费,产生剩余和积累。
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稳步的增长。
通过要素投入促进生产力发展,在历史上推动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不平等等问题。
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种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模式,但近年来随着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比较优势不再显著。
而且长期形成的靠房地产和基建等投资拉动、债务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也难以为继。
1980年时,中国有10亿人口,人均GDP只有200美元,经济总量约为2000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只有1%,相当于欧洲国家荷兰的经济规模。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2020年GDP达到了14.73万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了73.5倍。
在这40年的伟大进程中,通过大规模的基本的建设、产业投资、房地产开发,以及其他每个方面的经济发展,中国已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第一,当时我国有10亿人口,具有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也就是人口红利。
其次,从生产力要素投入角度讲,这也是我国40年大量的资源投入、资金资本投入以及劳动力投入产生的成果。
到了目前此阶段,我国能不能还按照过去40年大规模的资源投入、资金资本投入或者劳动力投入来推动今后几十年持续高速地发展呢?当然出现了三个明显的不可持续的问题。
2024年我国GDP是134万亿元,大体上消耗了全球各种资源量的50%。
全世界190多个国家,从地球内部挖掘各种矿物质原料,比如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做水泥用的石灰石,以及其他各种矿石。
总之,地球上目前每年采掘各种矿产资源总计约240亿吨,我国差不多要用120亿吨,大体用了全球资源的50%我国的GDP占全球的20%左右,我国的工业规模和进出口贸易各占全球的30%左右。
对中国的经济来说,从工业生产的源头降低资源消耗量,降低单位能耗、减少碳排放是十分重要且关键的,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里面有充分的体现。
中国的经济在1980年以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跟市场经济相比,流通中的货币使用量相比来说较低,市场经济则要增加货币流通来做润滑剂,促进各种资源优化配置。
这几十年,我国货币M2的增长幅度是惊人的,截至2024年年底,M2的货币量已达到了313万亿元。
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发行人民币以来,用了63年,到2013年M2达到了100万亿元,第二个100万亿元用了7年左右,第三个100万亿元仅用了4年。
总之,在十几年前,我国如果一年增加几千亿元的M2,年度经济稳步的增长速度就可能增长两到三个百分点,物价、房价或者股市的价格也会有波动。
这两年,我国一年增加20万亿元的M2,股市好像没动,房市价格也没起来,商品的价值也不敏感。
商业银行里面有巨额资金,这么多的M2带来通货膨胀了吗?看货币量好像应该通货膨胀,但是看市场没有反应,反而感觉像通货收缩。
目前资金都存在银行里不出来,市场没发生周转,没进股市,没进房市,也没进老百姓的口袋去消费。
在这个意义上,当下中国如果还是像过去10年靠增加货币,通过增加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是不会有效果的,货币投放的边际效应、调控的敏感度已经大幅度的降低了。
我国1950年有6亿人口,1980年是10亿人口,30年增加了4亿人口,到2020年变成14亿人口,70年增加了8亿人口,形成了无限供给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
但2020年以后,中国人口开始慢慢地减少,2022年、2023年中国人口出生数量是900万左右,现在我们人口的平均寿命是78岁。
如果按80岁算,80年后,我们现在的14亿人口将基本清零,那么80年后中国人口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
从现在开始出生的人,如果80年后他们全部活着,并且人口出生数量每年保持在900万不下降,80年总共也就是7.2亿人口。
当然,这是一个静态模型,中国从14亿人口降到7亿人口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以2020年为界,前70年增加了8亿人口,后80年将减少7亿人口,好像是一个轮回。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已确定进入了拐点,中国再靠劳动力的大量投入来推动经济快速地增长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
党和政府明白准确地提出,我们要在2035年实现14亿人的基本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确保年度经济提高速度维持在5%左右。
既然过去40年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那么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仅有美欧发达国家的40%~60%,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假如没有科技革命的加持,单纯靠经济内在的量变也是很难提升的。
恰好我们又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为新质生产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
在这样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增长红利,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要素成本,增加要素投入,更有助于发挥我们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
从长期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支撑14亿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
我们说一切行业要进步,都需要科学技术创新,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三百六十行的每一行的各类技术进步,并不等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不管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现在及未来的发展,人类的每个时代不能离开能源、材料、数字智能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这五大板块。
每个时代这五个板块的新发展、新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代表着的新质生产力,都会颠覆性地开创人类发展的新时代,这五个板块永恒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向前发展。
这五大板块就像五棵大树,一棵大树上面会有许多枝干,枝干上面生有许多细枝,细枝上面长出很多树叶,这五大板块蔓延开以后在社会上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行业密集体系。
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产业。
所以,跟这五大板块直接相关的九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方面的颠覆性创新,也是新质生产力。
因此,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的实施路径,首先要聚焦,要围绕核心板块、战略板块、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板块展开。
第一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源于蒸汽机的发明,是用煤炭燃烧产生的动力形成的机械化。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对当时来说就是一个新质生产力。
现在已进入清洁能源时代,太阳能、核能、氢能等新型能源相较于石化能源就是新质生产力。人类每个时代总是体现为能源系统的不断创新。
在石器时代,仅一个石器材料,人类差不多用了几百万年才从旧石器转到新石器,到后来慢慢的出现青铜器,到了农耕时代产生铁器,这在当时来说都叫新质生产力。
现在有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形成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比如集成电路用的硅,以及石墨烯、碳等,任何一个时代材料领域的颠覆性发展都是新质生产力。
这个共识的基础是1940年代末人工智能的奠基人图灵提出的AI发展的八个台阶。
第五个台阶是机器感觉,就是机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一种感觉的发明都能够得到诺贝尔奖;
第六个台阶是机器共识,是指机器具备人类基本的伦理常识、社会共识和专业知识;
中国人使用中文思考,英国人使用英语讨论,语言构成人类思考逻辑的内涵,人的大脑思维与语言有关;
目前,马斯克、谷歌等正在研究的就是让机器的灵感信息系统与人脑直接联系,脑电波与机器人形成一体化的互动状态。
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从1950年代到现在,大约每10年人工智能总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最近20年进入第七、第八个台阶。八级台阶走完了,似乎还没有科学家说AI在这八个台阶以外,未来还有哪几个新的台阶。可能100年后回头看,才看得清这个问题。
总之,1940年代基于AI理论想象提出的八个台阶非常伟大,80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的就是这条路。
当人类完成这八个台阶后,可以说AI已经集大成。既然已经集大成,那么就进入了人工智能全面应用的时代,这是一种逻辑。
第二种逻辑是当人工智能完成八个台阶后,人工智能是否将超越人类,这是西方科幻电影中经常有的画面。
我们相信,人类总是能无限地向前探索,在AI时代,人类一定会推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人类总想延长自己的寿命,史前的人类只能活十几年,到后来三四十年、四五十年、六七十年,到现在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
其实在远古时代,谁能治病人,谁就是部落领袖。能把病治好,能使人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劳动工具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划时代的生产方式的革命。劳动效率的提高使社会形态发生相应的变革,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比如,现在宇宙飞船的发动机、飞机的发动机、航空母舰的发动机,能生产各种复杂零部件的高端数控装备,做芯片的光刻机,各种高端工业母机、人工智能设备,等等。
高端装备制造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极大进步,不但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还解放了人类的大脑,它们必然是新质生产力。
不管是中国、欧洲还是美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这五个板块上不断地进行时代创新,而这五个板块只要有一个发生颠覆性创新,就会带来时代的伟大变革。
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一切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动力。但必须是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才叫新质生产力。
在工业系统、制造业系统、人类的技术进步里,颠覆性技术创新有五个层次,具体地讲就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工具创新和要素创新。
这五个层次中只要有一个层次做到颠覆性创新,就可以称为新质生产力;没做到颠覆性,只是一般性的创新,就不能叫新质生产力。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理论创新,现在的量子通信也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一旦从0到1、无中生有地产生了,就会影响人类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
理论和技术是两个层面,技术创新涉及具体的生产力,理论变成生产力的过程一定有技术创新的配合,但没理论创新,你就不可能搞出具体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往往能迅速得到社会的承认,95%左右的诺贝尔奖都颁给了技术创新者,而理论创新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则寥寥无几。
比如说智能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类必备的工具。智能手机是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现在每年有数千亿美元的销售额。
别看手机只有手掌大,但里面有上千个零部件,蕴含着10个左右的诺贝尔奖成果。
只要这些成果少了一个,现在的手机就不会有这些功能。这些技术创新,代表了通信技术从0到1再到N的无中生有的发展过程,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创新。
即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创新技术和方法,旨在提高效率,减少相关成本,减少环境影响,提升产品质量。
理论创新与技术发明结合后,形成了一个产品,但是假如没有工艺制造的发明,你就只能像手工作坊一样生产。
如果一天要做几十万个,一年要做几千万个、几亿个,那就必须要有工艺流程的发明。
人们需要将产品拆分成每一个零部件,然后在生产线上形成流程作业,这个流程组合起来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因此,现代制造大规模生产一定有工艺流程、产业链配套设计的创新。不同的行业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工艺创新。
比如,通过压铸一体化,特斯拉将原本需要多个零部件通过冲压和焊接等方式组装而成的车身结构件,转变为可以直接通过压铸工艺一次成型的单一零件。
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生产时间和成本,而且提高了车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这一创新有几率会使汽车车体制造工艺的重大变革。
工具变革在人类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工具的革新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曾被恩格斯评价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基因测序仪的出现,让我们也可以读取和解析生物体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序列,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遗传信息的理解和应用。
过去的制造,靠的是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未来的制造,除了这些传统要素,还会有数据这一新的要素。
新的要素加入,让生产函数发生了新的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会发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的“喂养”下正在加速迭代,数据已成为人工智能得以成熟的重要生产要素。
未来,随着AI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和应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特征和重要性会更加显著。
新能源板块、新材料板块、新的数字智能技术板块、新生物医药板块、新的高端装备高端制造板块,不管哪个时代,这五个板块如果出现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就会形成新质生产力。
成为时代主流的新质生产力,除了转换整个社会的制造系统和生产系统,快速推进、进化、发展社会生产力,还会将之转变为进入千家万户、改变人民生活的产品。
这种产品既是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的缩影,又能覆盖全社会,规模巨大,从而成为那个时代的未来产品。
这个时代新质生产力到老百姓家庭的产品缩影,就是自行车、缝纫机、留声机、照相机、手表,拆开来都是一堆齿轮等机械化的传动。
现在看来极其简单300年前却是伟大新质生产力的缩影,就是新质生产力进入千家万户的五大件。
新质生产力缩影体现在进入家庭的五大件,即汽车、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这五大件100多年前在欧美出现,然后蔓延传递到全世界。
信息化时代的五大件是智能手机、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线.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革命
现在进入了AI时代,这个概念已形成了对社会改天换地的新质生产力,其缩影体现到家庭的五大件,目前已基本形成共识。
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人的感官功能,具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语言交换功能,可以与老人聊天、打麻将或者做家务,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娱乐、教孩子读书等,还可以帮助主人出去购买东西。
ChatGPT大模型人人都可以用,这是个综合性的训练,既是科普也是对这个机器进一步的训练。
真正能形成生产力、GDP、销售值的一定是三百六十行分门别类的行业机器人,或者是具有个性特点、能保护隐私的定制式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一旦买来了,各种参数一调整,就变成定制式的了,你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终端放在口袋里,也可以跟手机、笔记本电脑联网,成为专为你服务的工具。
这些头盔、眼镜做得很逼真,很多人在一起开会,哪怕戴了智能头盔或眼镜,互相看着也不异化、不另类、没感觉,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要求,非常容易就能做到。
汽车不单是运输工具,还将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美好、安全的场景。
3D打印现在不是在做各种工具、各种小玩意的设计,人工智能的设计已经无孔不入、无奇不有,但是最主要的是材料问题和增材问题。
抓新质生产力,我国要着力在五大板块、五个层次、五大未来产品上去突破,这才代表我国整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就。
我国研究开发经费的目标定位是每年占GDP的2%,这已经有十几年,有些省份、城市早就超过,但有的还达不到,全国平均约2%,最近几年已超越2.5%(2022年为2.54%、2023年为2.65%)了。
中国在源头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到2035年应该力争使我国的原始研发创新投入占比赶上世界领先水平,达到20%。
这是一个基础性的指标,这个指标一调整,整个生产关系和新质生产力之间就比较匹配了。
在研发成果的转化上,我国也存在很明显差距。从0到1这一步好不容易迈出来了,在从1到100的转化上却力度不够。
发明者自己把它转化成生产力,那么发明者就可以拿2/3。发明者能发明,但不一定可以转化;转化者懂市场,只要制度保障到位,就会有大量的转化者参与进来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
好不容易实现了从1到100的转化,那怎么样把这一些产品大规模生产形成“独角兽”,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呢?总体来讲,我国产业发展缺少资本的有力支撑,缺少金融的有力支持。
数据要素作为数字化的经济的重要“燃料”,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同。数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原数据作为一种经济要素,有其特定的本质和特性。数据交易中的产权和价值界定有其特定的内涵。
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要重视劳动者创新力、劳动者文化、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这里面很重要的是在宏观分配上增加对劳动者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比重。
供给侧:劳动力供给结构发生趋势性反转,人口进入负增长和深度老龄化的新阶段;
需求侧:存在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偏低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较低,即“双低”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五大板块的产业上发力,要在五个层次上进行颠覆性创新,要提供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
只有各方面综合发力,形成体系推进,新质生产力才能快速形成,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1561872638
邮箱:2853760590@qq.com
地址: 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宁华路288号